【古文中危有哪些意思】在古文学习中,“危”是一个常见且多义的字,其含义丰富,根据语境不同,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。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“危”在古文中的用法和意义,本文将从常见的几种含义出发,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展示。
一、常见含义总结
1. 危险、危急
“危”常用来表示危险、危急的状态,如“危难”、“危急存亡之秋”。
2. 高耸、险峻
在描述地形或建筑时,“危”可指高而险的地方,如“危楼”、“危峰”。
3. 端正、正直
在某些语境中,“危”也可引申为端正、正直的意思,如“危言危行”。
4. 通“威”,威严
在一些古文中,“危”与“威”相通,表示威严、威势。
5. 通“巍”,高大
有时“危”也通“巍”,表示高大的样子,如“危然”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拼音 | 汉字 | 含义 | 例句 | 出处 |
| wēi | 危 | 危险、危急 | 危乎高哉! | 《诗经·小雅》 |
| wēi | 危 | 高耸、险峻 | 危楼高百尺,手可摘星辰。 | 李白《夜宿山寺》 |
| wēi | 危 | 正直、端正 | 危言危行,不以毁誉累其心。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| wēi | 危 | 威严、威势 | 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。 | 《论语·季氏》 |
| wēi | 危 | 高大 | 危然若山。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|
三、结语
“危”在古文中是一个多义字,其含义因语境而异。理解“危”的多种用法,不仅有助于阅读古文,还能提升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力。通过结合具体例句和出处,我们能更准确地把握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实际意义。
掌握这些知识,对于古文爱好者、学生以及研究者来说,都是非常有帮助的。希望本文能为大家提供一个清晰、系统的参考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