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河曲智叟亡以应翻译】一、
“河曲智叟亡以应”出自《列子·汤问》中的《愚公移山》故事。这句话是文中的一句关键语句,意为“河曲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”。它出现在愚公与智叟的对话中,反映了智叟对愚公移山行为的质疑和否定。
在原文中,智叟认为愚公年老力衰,不可能完成移山这样的大工程,而愚公则坚定地表示,只要子孙后代不断努力,终有成功之日。最终,智叟无言以对,表现出对愚公精神的无力反驳。
此句不仅是情节发展的重要转折点,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“坚持不懈、不畏艰难”的精神内涵。
二、翻译与解析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 解析 |
河曲智叟亡以应 | 河曲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| “亡”通“无”,意为“没有”;“应”指“回应、回答”;整句表达智叟因无法反驳而沉默。 |
智叟曰:“甚矣,汝之不惠!以残年余力,曾不能毁山之一毛,其如土石何?” | 智叟说:“你太不聪明了!凭你剩下的力气,连山上的一根草都动不了,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?” | 智叟质疑愚公的能力,认为他无法完成移山任务,带有讽刺意味。 |
愚公曰:“汝心之固,固不可彻,曾不若孀妻弱子。” | 愚公说:“你的心太顽固,顽固得无法改变,连寡妇和小孩都不如。” | 愚公批评智叟思想僵化,缺乏远见,强调人的意志力和毅力。 |
虽我之死,有子存焉;子又生孙,孙又生子;子又有子,子又有孙;子子孙孙无穷匮也,而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?” | 即使我死了,还有儿子在;儿子又生孙子,孙子又生儿子;一代代下去,没有穷尽,而山却不会增加,为什么还怕挖不平呢? | 愚公用世代相传的理念,说明只要坚持,就没有做不到的事。 |
三、文化意义
“河曲智叟亡以应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对话场景,更象征着传统价值观中“坚韧不拔”与“智慧与愚昧”的对立。愚公代表的是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”的精神,而智叟则是现实主义者的代表。通过这一对比,文章传达出一种积极进取、永不放弃的人生态度。
四、结语
“河曲智叟亡以应”虽短,却蕴含深刻哲理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困难时,不应被眼前的阻碍所吓倒,而应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去实现目标。这种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