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鸡黍之交概括】“鸡黍之交”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个关于友情的典故,出自《后汉书·范式传》。这个故事讲述了两位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,以及诚信与守诺的重要性。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友情的重视,也反映了儒家文化中“信”的价值观。
一、故事概述
东汉时期,范式和张劭是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。两人结为挚友,约定在两年后的某日相聚。范式因为有事无法如期赴约,便托人带话给张劭,表示自己会尽快赶到。后来,张劭一直等待,最终等到了范式的到来。两人重逢时,情谊不减,还一起饮酒吃饭,留下了“鸡黍之交”的佳话。
这个故事强调了“信”字的重要性,即一个人即使遇到困难,也要坚守承诺,维护友谊。
二、核心
项目 | 内容 |
故事来源 | 《后汉书·范式传》 |
主要人物 | 范式、张劭 |
故事主题 | 友情、诚信、守诺 |
故事简述 | 两人约定两年后相见,范式因事迟到,但最终如约而至,两人重逢,共饮鸡黍 |
文化意义 | 强调“信”的重要性,体现古人对友情的珍视 |
延伸影响 | 成为“鸡黍之交”这一成语的出处,常用于形容深厚的友情 |
三、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
“鸡黍之交”不仅是古代文人墨客推崇的友情典范,也为现代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:在快节奏的社会中,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承诺显得尤为珍贵。无论时代如何变化,真诚与守信始终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石。
四、结语
“鸡黍之交”虽是一则古老的典故,但其蕴含的精神价值却历久弥新。它提醒我们,在生活中要珍惜友情,信守承诺,做一个值得信赖的人。正如古人所说:“君子以诚为本”,真正的友情,始于信任,成于坚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