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代关于年龄的称呼】在中国古代,人们对于年龄的称呼非常讲究,不仅体现了对不同人生阶段的尊重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与礼仪。这些称谓大多来源于经典文献、诗词歌赋以及民间习俗,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。以下是对古代常见年龄称谓的总结。
一、古代年龄称谓总结
1. 襁褓(qiǎng bǎo):指婴儿出生后不久,尚在襁褓中,约0-3岁。
2. 孩提(hái tí):指儿童时期,大约2-3岁左右。
3. 总角(zǒng jiǎo):古代儿童将头发分成两个髻,形似角,故称“总角”,泛指童年时期,约7-15岁。
4. 垂髫(chuí tiáo):小孩下垂的头发,常用来形容幼年,约3-8岁。
5. 束发(shù fà):古代男子15岁左右开始束发,表示成童,进入少年阶段。
6. 弱冠(ruò guàn):男子20岁称为“弱冠”,表示已经成年,可以行冠礼。
7. 而立(ér lì):30岁,意为“三十而立”,表示人到此年龄应有所成就。
8. 不惑(bù huò):40岁,意为“四十而不惑”,表示人到此年龄已无困惑。
9. 知命(zhī mìng):50岁,意为“五十而知天命”,表示明白人生规律。
10. 花甲(huā jiǎ):60岁,因六十干支循环一次,故称“花甲”。
11. 古稀(gǔ xī):70岁,出自杜甫诗句“人生七十古来稀”。
12. 耄耋(mào dié):80-90岁之间,泛指高龄老人。
13. 期颐(qī yí):100岁,意为“百年之后,颐养天年”。
二、古代年龄称谓对照表
年龄 | 称谓 | 含义说明 |
0-3岁 | 襁褓 | 婴儿尚在襁褓中 |
2-3岁 | 孩提 | 童年初期 |
3-8岁 | 垂髫 | 小孩下垂的头发 |
7-15岁 | 总角 | 童年时期 |
15岁 | 束发 | 男子成童,开始束发 |
20岁 | 弱冠 | 男子成年,行冠礼 |
30岁 | 而立 | 三十而立,有所成就 |
40岁 | 不惑 | 四十而不惑,明理无忧 |
50岁 | 知命 | 五十而知天命 |
60岁 | 花甲 | 六十岁,干支循环一次 |
70岁 | 古稀 | 七十岁,古人认为难得 |
80-90岁 | 耄耋 | 高龄老人 |
100岁 | 期颐 | 百岁,颐养天年 |
三、结语
古代年龄称谓不仅是对人生阶段的划分,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道德观念。这些称谓至今仍被人们引用,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。了解这些称谓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与文化,也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尊重长者、珍惜时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