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子曰:“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”此言虽简,然其理深远,乃孟子论性善之本,明人道之正。
告子者,战国时人,与孟子有辩。其言“性无善无不善”,与孟子之“性善”相异。孟子遂作《告子上》,以辨其非,申己之志。
一、性善之辩
孟子曰:“人皆有不忍人之心。”此心即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。若人无此心,则不能为仁。告子则曰:“性犹湍水也,决诸东方则东流,决诸西方则西流。”意谓性如水,随外物而变,无所谓善恶。
孟子驳之曰:“水之就下也,人之就善也。今夫水,搏而跃之,可使过颡;激而行之,可使在山。是岂水之性哉?其势则然也。”此喻极妙,言人性本善,若遇恶境,或被引诱,亦可失其本心,然非性之本然。
二、仁义之道
孟子又言:“仁,人心也;义,人路也。”仁为内在之德,义为外在之行。人若能存仁心,守义道,则可成君子。告子则认为义出于外,非内生,故难持久。
孟子反问:“今有人见孺子将入井,必有怵惕恻隐之心。”此即仁之发端,非由外力所驱,乃人之本性所具。若人无此心,则非人矣。
三、知言之要
孟子曰:“诐辞知其所蔽,淫辞知其所陷,邪辞知其所离,遁辞知其所穷。”此言为识人辨理之要诀。凡言辞偏颇者,必有所蔽;言辞浮夸者,必有所陷;言辞不正者,必有所离;言辞逃避者,必有所穷。
孟子以此教人,当察言观色,明辨是非,方能不被谬误所惑,不失本心。
四、养气之道
孟子曰:“吾善养吾浩然之气。”此气非血气之气,乃正义之气,充塞天地之间。养此气者,须平日修身立德,积善成德,方能浩然正气,贯于天地。
告子则言“不得于心,勿求于气”,孟子斥之曰:“是犹以火救火,以水救水也。”意谓若心不正,气亦难养,故养气必先修心。
五、性情之辨
孟子又论性与情之别。性者,天之所赋,人之本体;情者,感于外物而生。人若能以性统情,以理制欲,则可归于善。
告子则以为情为性之动,故难分善恶。孟子则曰:“心之官则思,思则得之,不思则不得也。”心为思之主,情为思之动,若心正,则情亦正。
结语:
《孟子告子上》虽篇幅不长,然内容精辟,思想深邃。孟子以性善为本,辩告子之说,明仁义之道,示养气之法,教人修身齐家,以达治国平天下之志。此文不仅为儒家经典,更为后世士人立身行事之指南。读之可明心性,悟大道,行正道,诚为不可多得之佳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