选秀闯关,偶像断崖
在被爆款综艺激活,被重要平台加持,被巨大流量裹挟的这一年里,偶像行业遭遇了爆发期之后第一个坎,如何迈过去,是个问题。只是被动等待洗牌,可能远远不够。
除了造星公司的不完善。中国本土偶像自身也有很大的缺陷,诸多问题也层出不穷,例如偶像素质参差不齐,团体规划模糊不清等。
相信大部分人追星的初衷都是为了爱好,但是如果一开始就带上“盈利”的色彩,那么这样的爱好就不那么纯粹了。同样,粉丝依托追星所产生的这些商业行为仍然都是一个灰色地带。
从“C位出道”到“土创凉了”的舆论转向,《创造101》只用了不到半个月时间。但集资风波究竟是真是假?谁该为集资风波负责?
2018年,叔圈和姨圈集体出征,观众开始重新挖掘宝藏中年,带领叔圈姨圈的中生代演员迎来他们的事业第二春,就如山争大叔所说的,老树也能开新花。 叔圈、姨圈101,你pick谁?
当《偶像练习生》在综艺圈炸出了大水花后,未踩上团偶快车的金主爸爸们已经在蠢蠢欲动,如何pick到下一个即将崛起的顶级流量?
粉丝经济本身并没有错,作为拥有巨大潜能的产业,怎样的产品值得粉丝为之买单,如何规范和管理产品的周边环境,是当下的“选秀”主办者最需要深思的命题。
两个男主角的社会主义兄弟情让一批粉丝牵肠挂肚、如痴如醉,以“镇魂女孩”和“菊豆”为代表的粉丝文化和应援营销,正在展示出摧朽拉枯式的巨大魔力。
在消费者面对广告时铸就的铜墙高瓦的今天,许多陈旧传统的形式已经失去光彩,小红书与《创造101》的经典营销案例,或许会为综艺与品牌配合开启更多创新性玩法。
粉丝的“接受度”终究有限,如果说《101》和《偶练》尚因为男女的差异化和粉丝的新鲜感而让一众品牌收割效果良好,那随着同质节目的增加,更多品牌参与捞金,过于密集的“上缴”频率也会使粉丝群体产生倦怠感。
尼尔·波兹曼在他的著作《娱乐至死》中说,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,一种是奥威尔式的——文化成为一个监狱,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——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。